食与行,这是个哲学问题
因为城市的发达,各色小吃在宋代基本都出现了。事实上中国的早餐文化远发达于世界其他地方,就是承自宋代。如今讲到午饭和晚饭,可能世界各地都已经不相上下了,但是论早餐,在中国或者西方社会里华人聚集的城区都能够找到平民早餐的绝佳地方。在西方城市旅行或者出差,如果不在宾馆享用早餐,可能你就得饿肚子了,而且提供早餐的快餐店或咖啡店的供应也比较单一。你马上就会明白,一个华人社会的街区对早起者有着多大的恩惠——小吃摊彼此相连,每个小摊都有自己的特产,这家专做锅贴,旁边就专做粉汤、馄饨、包子、面条、烧饼、豆浆等,其细分程度令人惊叹。
南宋刘履中《田畯醉归图》局部。
而在孟元老记忆中的北宋晚期的开封街头,各色小吃就已经数不胜数了。不过其中有些小吃到今天已经失传了,比如鳝鱼包子和樱桃毕罗。有些则是根据宋人特有的巧思制作成功的,如将李子挖去核而嵌入樱桃。如果是我到了北宋开封,这些小吃都是必定要尝的。有些小吃则体现出宋人特有的文采,其味道不一定很好,名字却绚烂极了:
甘豆汤、豆儿水、鹿梨浆、卤梅水、姜蜜汤、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团、雪泡缩皮软、椰子酒、梅花酒、五苓大顺散、香薷饮、紫苏饮。
宋人文学功底过浓而口味清淡,看着这些名字可能比喝到嘴里的味道要浓郁一些。如非特别注明加蜜,这些食品中的甜味很可能来自甘草。但是我相信,因为感受到了甜味而产生的幸福感古今都是一样的。因为口味清淡、所以没有被甜味掩盖掉的食材本身的滋味也会相对灵动一些。
古人菜谱里的椒是花椒,除了做调料还可以做涂料抹在墙上。它会产生一种麻麻的感觉,古人口中说的辣就是花椒带来的体验。宋代有了胡椒,其味觉体验更像花椒,也不是一种辣的感觉,主要用作香料。没有辣椒的生活现代人很难想象,尤其是连上海、广州这种传统上不吃辣的城市也沦陷了以后。我小时候不能吃辣,有些餐馆里提供“辣火酱”,但在我眼中它永远都是一种危险品。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宋朝人喜欢鲜味,而鲜味是很特殊、很中国的。你能轻易地找到英文词汇对应辣、咸、酸、甜和苦,却没法翻译“鲜”。你可能想到Fresh或者Delicious,甚至口语Yummi,但是这都不能代表鲜味。为了研究鲜是否独立于酸、甜、苦、咸之外,人们甚至争论了很长时间,直到1985年才得出结论,鲜成为独立于甜、酸、苦、咸的第五种基本味觉的科学描述。这里请注意:辣和麻都不算是基本味觉,而是另一种复杂的体验。
因为最初在国际上提出“鲜味”的是日本人,于是英文只能采用一个日文词汇“旨味”的读音作为对这种味道的翻译:UMAMI, 发音“乌玛米”。西方人很少知道这个词汇,因为不熟悉这种感受。所以,“鲜味”目前可以说仍旧是汉字文化圈所独享的东西。中国古代饮食里缺少辣,口味清淡,却对“鲜”味情有独钟。理解了古人的口味,你也就理解了陆游的日记《入蜀记》里为啥咸鱼(“鲊”)出现的次数异乎寻常地多,也会更加理解为什么在普通民众看来蔡京家里收藏的最大宗的美食是腌黄雀(“把鲊”)
味觉是能够联系我们和宋人的最有韧性的一条线。你比一个老外更能体会腌制鱼雀的浓郁鲜味。一旦这些腌制品同鲜笋、鲜菇放在一起会相得益彰,鲜味也更加明显。深受江浙人喜爱的“腌笃鲜”就是典范。调和在一起的两种食材往往会激发出更多的鲜味。金圣叹就曾经告诉大家一道秘方:“花生和豆腐同嚼,大有火腿味!”
宋朝酿酒图。
行走的心理
要改变你心目中世界的距离,请先试着迈开步子去自己熟悉的城市走走看。太依赖于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城市居民,对地理的意识和前现代化社会里的人完全不同。因为旅行意味着不确定性。下一个歇脚的地方在哪里?突然遇到了暴雨该如何处理?如果暴雨冲垮了桥梁呢?如果旅伴生病了呢?至少你的队伍里应该有几个惯走江湖的人。但是遇到任何状况,赶路的人都知道该妥协了,只有现代人会觉得匆忙。
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里有一个情节,车夫祥子拉着客人遇到了暴雨,祥子央求客人:“先生,咱们避避雨吧?”得到的回答是:“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啊?”每个现代人都很忙。生命不可以浪费在路上。虽然有着越来越便捷的交通工具,但是貌似时间并不属于现代人。只有古人才有充裕的时间去旅行。因为世界仍旧无穷辽阔,大得足以令人敬畏。他们心目中的世界还是充满了不确定性,而现代人显然不这么认为。
中国人对天的敬畏之情为何消失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中国人曾经是那么的“畏天”。他们不可以做坏事,因为老天会有报应的;也必须孝顺,否则会被雷劈;寒食节不可以生火,否则今年会发旱灾。这些小心翼翼和天、自然达成的默契曾几何时统统不见了。究竟是什么使得中国人突然变得那么激进主义?这种按时必达的决心和意志究竟从何而来?显然这种使命感是神圣的,因为人类会为此甘冒生命之险。像我们现在这样打开手机就能够得游大宋,并且享受自家书桌或者咖啡馆的懒洋洋的气氛,是多么爱护生命的旅行方式啊。
明代《清明上河图》绢本横轴局部。
在各种宋代文献或者图画资料中我们得知,在宋代,即便是城市也很少用砖石。这一点在南宋苏州人范成大的笔记小说里得到了印证。他说天下最多使用砖头铺路的地方是两浙,也就是范的家乡。要知道范说这话的时候人在成都,做他的所谓“万里桥边客”。万里桥是成都南门外的一座桥,入蜀的客船大多会停留于此。万里二字应该来源于唐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句,这座桥离开东吴万里,而范成大在到成都之前已经向北走过一万里,去过金国首都黄龙府(今天的哈尔滨),又去南方桂林当过一年的主帅。所以他口中的天下还是具有相当分量的。好人范成大把家乡的好东西带去了西蜀,成都在他的倡导下铺出了第一条砖路。这就是帝国境内人口流动的正面意义,他们会把自己知道的好东西带到异乡去。反观我们的文明路程,可以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事物都是文明交流的结果。食物、用具、衣着、发式、装饰……语言、习惯、心理,构成文化的一切。原创的东西可以说少之又少。
这里适合隆重推出宋代旅行的意义了。那就是“原创性”。一旦注目于中国古代社会,我们就不得不惊讶于这种原创性。它和世界上的大多数社会不同。西方人用刀叉,东南亚人用手,而我们使用筷子,这个大家可能都已经非常熟悉了。但是你知道大多数文明用烧烤和水煮来烹制食物的时候,我们独特地发明了用蒸么?可能你知道我们发明了纸张和印刷术,但你是否知道我们发明了蜡烛?我们那时用的蜡烛是完全不同于现代蜡烛的产品,所以我们会叫现代的蜡烛为洋蜡。还有,我们发明了饮茶现代仍然流行,我们发明了文官政治制度现在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共同选择,我们还发明了考试制度选拔人才。林林总总的独特文化,有些在今天已经很少见,或者消亡了;有些辗转变化仍旧留在现代文明里。于是,这又给我们的宋代旅行带来一个新的课题,也就是观察宋代和现代的联系。我们是什么人,我们从哪里来,大体可以决定我们最终会到哪里去。
- 晚清的世界地图是什么样?2023-09-22 05:09:40
- 食与行,这是个哲学问题2023-09-22 05:09:02
- 七月十五为什么称”鬼月””鬼节”2023-08-20 02:08:21
- 发布会现场,韩寒被扔矿泉水瓶2023-08-18 08:08:36
- 多少对穷人的羞辱,借性别平等之名而行2023-08-18 08:08:37
- 拔罐并不起源于中国2023-08-13 01:08:14
- 朋友圈:越社交,越孤独?2023-08-13 01:08:12
- 周琦飞赴休斯敦会面火箭09-04
- 英超-热刺1-1战平利物浦08-28
- 英超-阿森纳3-1沃特福德取首胜08-28
- 里约奥运会闭幕08-22
- 里约再见08-22
- 博尔特200米夺金 获个人奥运第八金08-19
- 马龙4-0胜张继科夺冠08-12
- 朝鲜导弹首次落入日属经济区08-04
-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唐山回访08-04